人格障礙
人格(personality)或稱個性(character),是一個人固定的行為模式及在日常活動中待人處事的習慣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綜合。人格障礙(personalitydisorder)是指明顯偏離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具有適應不良的性質,其人格在內容上、質上或整個人格方面異常,由于這個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給個人或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盡管在人格障礙的治療上已取得一些進步,找到有效改變的方法。但對人格障礙的處理很大程度仍然是根據人格障礙者的不同特點,幫助其尋求減少沖突的生活道路。
- 目錄
-
1.人格障礙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人格障礙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人格障礙有哪些典型癥狀
4.人格障礙應該如何預防
5.人格障礙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人格障礙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人格障礙的常規方法
1.人格障礙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迄今為止,有關人格障礙患病原因的資料較少,關于本病的病因,一般認為可能與下面幾個方面有關:
1、生物學因素
人格障礙患者親屬中人格障礙的發生率較高,雙親中腦電圖異常率較高。多項研究均得出類似的結論。有人統計1929~1977年間12篇雙生子犯罪問題的研究,在共339例同卵雙生子中,共犯罪率為55%;426例雙卵雙生子共犯罪率為17%。提示生物遺傳因素在罪犯(其中一部分系人格障礙患者)違法行為的作用。內傾或外傾性格可能與遺傳有關,同卵雙生兒的一致率較高。
有關寄養子的研究報道人格障礙患者的子女從小寄養出去,成年后與正常對照組相比,仍有較高的人格障礙發生率,也提示遺傳因素的作用。有人研究發現罪犯中染色體畸形呈XYY核型者的比例超過普通人群,這種染色體畸形與異常攻擊行為及反社會性人格可能有某種程度的關系。腦電圖檢查發現半數受檢者常有慢波出現,與兒童腦電圖近似。故有學者認為人格障礙是大腦發育成熟延遲的表現。大腦皮層成熟延遲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其沖動控制和社會意識成熟延遲。感染、中毒、孕期及嬰幼兒的營養不良,特別是缺乏充分蛋白質、脂類和維生素的供應,出生時或嬰幼兒時的腦損傷和傳染病,病毒感染等可能是大腦發育不成熟的原因。人格障礙者到中年以后情況有所改善,可能是大腦皮層成熟程度增加的結果,這與臨床觀察相一致。人類行為和情緒的改變與腦內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及其受體的改變有關,但關于人格障礙的生化研究缺乏一致的結論。
2、心理發育影響
童年生活經歷對個體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兒心理發育過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對幼兒人格的發育產生不利影響。如父母離異、父愛或母愛的剝奪,從小沒有父親或缺乏父愛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現出性格上的膽小、畏縮,母愛剝奪可能是反社會性人格的重要成因。有資料表明在孤兒院成長的兒童成年后性格內向者較多。教養方式不當也是人格發育障礙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態度的不一致,使小孩生活在矛盾的牽制之中,無所適從,或者兒童在父母之間踩翹翹板,形成不誠實的習慣;父母酗酒、吸毒、偷竊、淫亂或本身有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或犯罪記錄對兒童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不恰當的學校教育對兒童心理發育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影響;家庭和教師對兒童提出過高的要求,造成對學習的逆反心理;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兒童始終生活在“失敗”的陰影之中;有些學生由于成績較差,長期受老師壓制或排斥,遭到同學們鄙視等,這些因素對人格發育均有不利影響。
3、環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環境、結交具有品行障礙的“朋友”及經常混跡于大多數成員具有惡習的社交圈子,對人格障礙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受大量淫穢、兇殺等內容的小說及影視文化的影響,青少年往往法律觀念淡薄,加之認識批判能力低,行為自制能力差,情緒波動性大,容易通過觀察、模仿或受教唆等而習得不良行為,甚至出現越軌行為。此外,社會上存在的不正之風、拜金主義等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扭曲的價值觀念對人格障礙形成的消極作用不可忽視。
2.人格障礙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人格障礙患者,通常會表現為固執己見,喜歡把責任歸咎他人,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對自己過分關心,自我評價過高;或者正好相反,完全沒有自信,總是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因此本病患者常常有可能出現抑郁癥、狂躁癥等并發癥。如果沒有接受及時的治療,很有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自殺傾向。
3.人格障礙有哪些典型癥狀
人格障礙的表現多種多樣,隨類型而異,現按主要類型分述如下:
1、偏執型人格障礙
主要表現為猜疑多心,成天提防被人欺騙。生性固執,自信,喜爭辯,又顯得過敏,使人覺得難以相處。
2、分裂型人格障礙
表現退縮、孤僻、害羞、膽怯、不愛交往、沉默、缺乏進取性、人際關系抱不介入態度。按照美國精神病學會的意見,對于上述單純內向淡漠者稱為分裂樣人格障礙(schizoidpersonaliydisorder),而對同時具有怪異思維和行為的則稱為分裂型(schizotypal)人格障礙,并認為人群的3%屬此類型。
3、沖動型人格障礙
這類人常因些微刺激而爆發非常強烈的憤怒和沖動,而在間歇期是正常的,且對發作感到懊悔,但又不能防止再發。曾懷疑本型與癲癇有關,但腦電圖大多正常,且無抽搐發作。有人稱之為發作性控制不良綜合征。現美國分類把它列為獨立診斷單元,稱“間歇性爆發性精神障礙”。
4、癔癥樣人格障礙
其特征為人格不成熟和情緒不穩定,表現為喜招人注意、夸大做作、感情膚淺、瞬息多變、喜新厭舊、嬌嗔要挾、文過飾非、自欺欺人。其暗示性強、富于幻想、易把幻想當作現實。以往認為這類人容易發生癔癥,如今認為不一定有密切關系。
5、強迫型人格障礙
這類人往往以極端的高標準要求自已或別人。辦事過于認真,要求十全十美,十分重視細節。遇事猶豫不決,難以作出決斷。以往認為這種人格是產生強迫癥的基礎,如今認為不一定如此,而卻與焦慮狀態及抑郁癥的發病有相當關系。
6、情感型人格障礙
這種人的情緒問題并非周期性發作,而往往持續終身。有的一向多愁善感,稱情緒抑郁型;有的一直嘻笑歡樂,稱情緒高漲型;有的在此兩極端間來回變化,則稱循環型。這種人格障礙一般不會使他人遭受損害,但可能使自已遭到困難。至于與躁郁癥的關系,尚待進一步探討。
7、依賴型人格障礙
這種人意志薄弱,缺乏活力,自信心不夠,凡事多依賴他人。有的容易發生焦慮性神經癥。
8、邊緣型人格障礙
這一診斷名稱近年在國外應用較多,主要表現為自我形象不穩定,對于自已的看法、職業的選擇、長期生活目標、選友擇偶標準以及遵循的道德規范等均無肯定標準,以致感到生活空虛厭煩。其情緒多變,容易激怒,以致人際關系顯得緊張。往往沖動性地采取對自已有害的行為,如狂飲暴食、濫用藥物、高速駕車、商店扒竊或不負責任的性行為。出于暴怒,或者想借此威脅要挾他人,有時出現自傷或自殺舉動。這種人格介于癔癥樣、分裂型與反社會型之間,故稱為邊緣型。
4.人格障礙應該如何預防
人格障礙一旦形成不易矯正,故應貫徹預防原則,從幼兒開始教育,強調培養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1、具有積極健康的主體意識,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它表現為以積極的態度認識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和潛力有信心。還肯定自我的特殊,“我之所以為我”,并強調自我實現,肯定自我價值。積極健康的自我意識對于個人的人格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對那些主體意識淡薄,對自己缺乏尊重,對他人也缺乏尊重的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培養更具有重要意義。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就曾指出“積極的自我觀念為我們正確對待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有利條件,它是形成偉大的人格力量的基礎”。
2、正確了解認識評估自己,并能自我承認和接受這種評價。也就是奉行自我認可的原則,不抬高夸大自我——自以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也不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過分貶低自己,而是實事求是的客觀自我評價和自我定義。他們承認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同時又承認自己的不利條件和限制因素。它是一個人自卑,自信,自負三者的相互作用與協調,在此基礎上,社會,家長能更清楚的了解青少年,青少年更能看清和認識自己,以便能更好地朝著確定的方向去實現自我。
3、探尋精神生活,不過分看重物質利益。在世界日愈市場化的21世紀,人們追求經濟效益,追求物質享受和感觀刺激,對物的頂禮膜拜造成了某些人追求的表層化和淺層化。看重物質的同時,探尋精神的憩居點,是對商業社會把人們的全部活動簡化為生產和消費過程,把人們的追求導向單極方向的反思及對新價值確定的努力。這種人格追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對物質享受和虛榮不十分關心,其價值追求多樣化,并且在努力尋找某種大于個人的意義和目的,希望能過一種內心和諧寧靜的生活。
5.人格障礙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人格障礙的檢查主要是影像檢查排除器官功能性病變,如腦額葉的疾病(如腦外傷、腦炎等),隨后通過行為觀察確診本病。
6.人格障礙病人的飲食宜忌
人格障礙患者飲食應注意多食綠色蔬菜及新鮮水果,以補充足量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抗精神病大都通過改善病情,而增進食欲,有的病人不知饑飽,一次進食量較多,因此,飲食應定時、定量,按食譜供應。
7.西醫治療人格障礙的常規方法
人格障礙一旦形成,不易矯正,所以應該強調預防。為此必須重視幼兒教育和學齡兒童指導等工作。如果發現兒童有行為障礙,應及時注意教育和糾正,以免發展。治療主要以心理治療為主,其方法為說服解釋,在耐心指出其個性缺陷之所在后,可能有助于其改正。精神藥物對人格障礙無助。